据了解,该文件将智能交通发展战略细化为技术体系、集成应用、产业化和标准化四个目标,其中产业化的提法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交通信息资源将有序开放的愿景引爆了业界的热情。可以看出,战略级定位奠定了智能交通的高起点,产业化将给智能交通注入持久的强大生命力。
概念级到战略级的提升
智能交通的提出已有多年,其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城镇化和汽车普及加快带来的城市交通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的问题。统计显示,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仅为10.6平方米,远低于国外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5-20平方米的水平;同时,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正以15%的高速率增长,而城市道路的增长率仅为3%左右。因此,智能交通成为提高道路使用效率、缓解交通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
从概念到战略,交通运输部门和相关行业企业经历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是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到相对完备的前提下提出的。根据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的初步构想,到2015年,实现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大型桥梁、车辆区域、交通运输状况等的感知和监控;出行人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其熟悉方式获取所需出行计划和实时出行信息,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分担力,缓解城市拥堵,便捷出行;实现对危险品运输车辆、船舶、长途客运以及城市公交、出租车和轨道交通的全过程监控;基本建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快速反应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系统和海事信息服务系统。
该发展战略提出,建成能够基本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需求的智能交通体系、关键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以及产业,实现跨区域、大规模的智能交通集成应用和协同运行,让智能交通成为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水平的主要手段。细化战略目标主要包括技术、集成应用、产业化和标准化四个重点。其中,产业化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而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和推动重点领域突破是关键。在关键技术方面,该发展战略明确支持数据实时获取、人车路船岸信息交互、交通的数据分析处理等关键技术;集成应用方面支持公共交通服务和城市交通协调管理、交通运行监管与应急处置、出行便利化和信息服务、货物运输的组织和优化。为推动智能交通产业发展,交通运输部还将在政策法规环境、投融资渠道、创新体系、示范项目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项目化到产业化的飞跃
战略的提出与产业化的密不可分,在于两者的提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前者以政策体制为基础,后者以项目示范为基础。从项目化到产业化是一个必然过程,目前看来,智能交通发展的准备期已经基本完成,将实现从项目化到产业化的飞跃。
现阶段智能交通的发展主要依靠重大示范项目推动。据统计,2011年,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千万元级项目数量达195项,同比增长129%;千万元级项目市场规模合计57.9亿元,同比增长180%。2011年智能交通领域的两大示范工程——广州市城市智能交通应用示范项目和长三角船联网示范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前发布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也指出,智能交通是支持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包括交通状态感知与互换、交通诱导与智能化控制、车辆定位与调度、车辆远程监测与服务、车辆协同控制,要建设开放的智能交通平台。
而在“产业化”的提法下,交通运输部拟将掌握的交通信息资源有序开放,如将就路况、气象等大量动态信息与交通信息服务商展开合作,这无疑将掀起企业参与智能交通的热情。据交通运输部有关人士介绍,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政府管理部门掌握的大量路况、气象等动态信息有序开放。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掌握着路况、气象等大量动态交通运输信息,目前这些交通运输信息多是通过行政渠道层层传达,交通信息服务商难以掌握,未来政府将有序对外开放这些信息资源,并与交通信息服务商展开有效合作。交通运输部将推动相关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开放政府资源平台,合作运营,提供双向互动和良好的运营体验服务,还将推动产业化发展基地、产业联盟相关建设。目前国内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约有2000多家,主要集中在道路监控、高速公路收费、GPS、地理信息和系统集成环节。有分析指出,政策将直接驱动市场对视频、安防、监控、收费等设备的需求,预计到2020年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投入将达1820亿元。
据业内人士分析,产业化突破的重点领域将在信息服务、交通电子支付等方面。信息服务包括交通的运营管理、海量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交通管理软件的开发和系统集成等方面;交通的电子支付则包括不停车收费、公交一卡通、停车场的收费以及交通信息服务的支付等方面。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智能交通系统的地域性非常强,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如何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产业化发展,这将是发展战略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另外,集成应用方面发展战略将支持公共交通服务和城市交通协调管理、交通运行监管与应急处置、出行便利化和信息服务、货物运输的组织和优化,这也为多渠道为市民提供全面的、动态的交通综合信息服务,提升城市交通服务能力,改善出行体验提供了最大的可能,例如提供车载导航、出行提示等增值服务,将给相关企业带来新的业务拓展空间和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