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2014春季IDF上,英特尔借平板重新崛起的野心呼之欲出。在加速布局移动市场的策略下,以联想、中兴、华为为代表的中国厂商正在得到英特尔的加倍青睐,与此同时,一度占据英特尔芯片收入75%的三大服务器公司惠普、戴尔和IBM却被淡出视野。随着PC端的日渐没落,这些传统IT巨头的视野也开始分化,以联想为代表的中国厂商已在移动端等消费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而以戴尔、惠普为代表的厂商则利用自己的传统优势在企业级领域开疆拓土。
阵营分化
在英特尔“从大到小”的转移战略中,老牌PC厂商惠普、戴尔、IBM等已与英特尔的阵营渐行渐远。
与英特尔转型思路相符的,要数同样在消费级大举出击的国内品牌的联想。本月10日,联想集团副总裁、北美区总裁Jay Parke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联想美国近三年业绩增长已主要由消费级市场驱动,今年将重点拓展平板电脑、超极本、触屏电脑等消费级产品。
相较于联想在消费市场的抢先一步,同样受困于PC市场而谋求转型的惠普与戴尔,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转型方式——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深挖。
例如,PC市场份额排在惠普、联想、宏碁之后的戴尔就一直试图将其核心业务个人电脑与服务器转型为更稳定且具增长力的企业数据中心业务,来满足客户从云计算到桌面设备及移动终端等多方面的端到端的需求。
戴尔全球商用业务企业级市场拓展执行总监安东尼·朱利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戴尔有四个不同的业务部门:软件、服务、企业级服务和终端客户计算,目前,戴尔将企业级的业务设为发展中优先级最高的业务。
而其他消费型产品,戴尔则步履缓慢。虽然在手机领域,戴尔很早就投身Android平台,但成绩并不明显。最初的两年内,戴尔只有不到五款手机在销售。2012年底,戴尔宣布在全球放弃智能手机业务。而在平板电脑领域,戴尔至今没有正式发售一款平板电脑。
戴尔在私有化以前的财报显示,虽然PC业务依然占公司的一半以上,但其30%的营业收入来自服务和解决方案部门,而该部分业务带来的利润已经占到戴尔总利润的一半。
同样,惠普在移动领域也是“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本来还有希望成为移动领域的领先者,但混乱的管理以及战略决策失误使得惠普不但没有抓住先发之机,还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光。
不过,处于风口浪尖的惠普CEO梅格·惠特曼依然重拳将核心业务推向企业级,不但合并了传统的个人电脑业务部与打印业务部,还在企业计算服务等业务方向进行了重组。
企业级暗战
除了戴尔、惠普之外,其他IT大佬也已经在这个新兴领域摩拳擦掌。
谷歌公司就推出了针对企业级客户的24小时技术支持服务,苹果也推出了独立的企业应用商店,企业级客户可以在此批量下载企业级应用程序。
国内厂商更是蠢蠢欲动。联想于去年宣布了自己在企业级市场的三年目标。根据规划,联想计划到2015成为全球服务器厂商的前三甲,拟届时销售超过100万台服务器,占有服务器市场份额的10%。华为也大举进入了企业级通信设备市场;瑞星则推出了企业级软件产品瑞星内网安全审计系统,着眼于对公司信息财产的保护。
艾媒CEO张毅对记者说,与IT巨头相比,创业型的企业可能更看中企业级的市场蛋糕,因为云计算、移动互联与社交网络,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新的需求,也降低了创业公司的进入门槛。
易观国际预计,到2016年,企业级移动应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666.3亿。相当于20个新浪微博、30个搜狐门户。而且近几年企业级移动应用市场复合增长率还保持在65.4%上下。也就是说,每三年,这个市场就扩大三倍。
当然,进入企业级市场本身的要求也相当高,比如,技术资产的水平、资源管控、资源与人员的配套都需要达到一定水准。
不论企业级市场这条路好不好走,可以看到的是,经过了漫长的煎熬之后,从去年开始,惠特曼的新政组合拳开始发挥效用,这家老牌科技企业不仅成本降低、债务减少,持有的现金更是超过160亿美元。去年全年,惠普销售额下滑幅度收窄至7%,股价还累计上涨了46%。
《巴伦周刊》有文章称,未来一年,惠普股价有望实现20%的增幅。摩根大通分析师马克·莫斯科维茨(Mark Moskowitz)也指出,随着服务业务营收降幅趋缓,惠普有能力恢复整体营收的增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