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东软在海口召开了2014解决方案论坛,除了海口的空气让笔者流连晚返之外,也通过这次论坛让笔者对东软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东软创立于1991年,至今已有23年的历史,这对一个软件企业来讲,实属不易。对于东软的成长的二十几年,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博士在论坛上感概:IT行业活着很不容易,过去15年里,每一次召开解决方案论坛时 ,东软都会庆幸还能与大家会面。可见,IT行业风云变化莫测,这也恰恰体现了东软不断求变的过程。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博士
笔者最早听到东软是在2005年,但是形成认知是在2008年。回顾对东软的整个认知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软件外包服务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国际化。总体而言,一次比一次更深入、更全面。
第一个阶段:软件外包服务商
2008年,笔者结识了一位刚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毕业的朋友,时常听他讲起在东软信息学院学习日语,以及编程开发的经历。那是我第一次从朋友那里获知,东软是中国最大的对日软件外包企业。2010年,另一个朋友进入东软在上地软件园的公司,开始了长达一年半的软件开发工作,项目也是软件外包。因此,笔者对东软的外包服务认知最早,也最深刻。
2013年,刘积仁博士接受某家媒体采访时再次提到了软件外包,他认为,软件外包行业依靠卖‘人头’的传统模式确实难以为继,软件外包必须向高端业务转型,才能应对人口红利消失的压力。中国软件外包业如果不从“卖人头”、卖项目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必将陷入死胡同。可见,从单纯的软件外包模式中走出来,走向更高端的解决方案成为东软转型升级的必然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走得也相对比较顺利。
关于东软外包业务,在前不久召开的东软解决方案论坛上,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CTO张霞接受采访时也有提及。谈到企业移动管理EMM时,张霞表示:“东软移动终端软件开发技术上有自信,很多国际品牌的软件是东软开发的。还有很多嵌入式软件的对海外研发外包也是东软在做。比如:手机终端应用软件,亚马逊Kindle系统软件也是东软负责开发,还有一些车载系统等等”。
尽管很多我们熟悉的终端设备、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对外没有打上东软的标签,但实际上,有不少出自东软之手。软件外包也为东软在基础软件应用开发方面积累了技术势力,为后续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解决方案服务商
东软发家于软件外包服务,但是企业转型需求使东软来到了更高的解决方案领域。2011年6月,网上一篇关于《东软调整业务结构 告别软件外包》的文章,讲的是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博士谈东软转型的问题。在转型方面,东软集团的做法是重新调整业务结构,将原来的系统集成、软件外包,调整成解决方案、行业应用、产品工程等。此时,笔者对东软的认知来到了解决方案层面。
关于解决方案,当时刘积仁博士提到了东软的“熙康计划”:将医疗设备、数字医疗解决方案提供给医院等机构,但不直接收费,而是根据“有多少名患者使用了这些设备,每名患者付了多少费用”等来进行收入分成。在东软集团内部,这类业务被定义为“行业解决方案”。
在产品解决方案层面,比如定制一套手机方案,手机制造厂商不需要任何研发,就可以制造、贴牌,然后到市场上销售。开发、设计,东软可以全部搞定。在手机、汽车电子,数字医疗等领域,东软集团已经开始了很多尝试。这种产品解决方案模式,由“产品工程”业务发展而来。
在东软解决方案现场,刘积仁博士回忆道,当软件不值钱的时候,东软做软件产品,东软是第一个受害者。然后,东软变成了系统集成商,把软件和硬件打包一起卖给客户。后来软件值钱了,东软又开始做行业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作为目前IT产业中比较高端的服务之一,依然前景广阔。
第三个阶段:东软的国际化
对东软国际化的认知是在这次解决方案论坛上,刘积仁博士提到,东软一直在强调国际化,道理很简单,中国是一个充分开放的市场,中国未来无论从就业、服务业都需要健康持续发展,但是服务业的开放需要大量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而中国某种程度上是空白的,比如养老。东软如果今后能为大量的客户创造价值,在服务业变革中,IT将是一种工具,东软的国际化将是一种坚定的选择,不然东软还会犯20年前的探索性错误。
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的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化,与制造业的国际化相比,服务业的国际化更具挑战,而东软硬是选择了服务业的国际化。刘积仁博士认为,把一个服务卖给全球的时候,卖的不是简单的产品对人的关系,是一个人与人的喜爱之间的关系。如今,东软有三分之一的产品销售到了海外,在美国市场全面开展了东软国际化的模式,营收的35%来自于全球,成为了一个跨国公司,而成为跨国公司是一个不断融合,不断的演进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在全球的实践中,东软获得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核心竞争力。所以,东软正在不断进行与时代同步的战略选择。
同时,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刘积仁博士提到了包容。站在中国人的角度看,中国人和外国人不同,而来到国际市场,每个外国人之间也不同,每个国家之间也不同,每个地区也存在差异,所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东软学会了包容,尽管这很痛苦,但是没有包容,一个企业就失去了成长的重点。所以东软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制定最长远的战略时,怎样容忍,尊重不同的人和文化是一个必修课。今天,东软在中国市场和全球一流的企业竞争,在竞争中有了收获,也为国际化提供经验。
总之,认识一个企业,要看到这个企业成长的过程,认识到企业不断取得突破的根源。企业不仅仅是做生意,还要学会尊重市场,包容不同的文化。作为东软来讲,经历了软件外包人口红利的时代,延续着解决方案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迈向了国际化这个更具挑战和刺激性的舞台。用刘积仁博士的话说,行业的生命短暂,所以东软每隔3-5年要为下一个活法重新创造生命,所以东软20多年的成长过程,是由5条命构成的。接下来,东软又要去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