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个国企的IT负责人打听国内做的比较好的大数据咨询公司,记者在脑子里思考了一番,最后并没有给出一个令该负责人满意的答案。
这个事情给记者的触动很大,一方面国企禁用外资咨询公司确成定局了,另一方面当外企被“弃用”时,带来的是国内厂商的巨大机会还是企业用户的不信任和担忧?
从去年到现在愈演愈烈的国产化趋势,在企业IT应用领域,我想都会碰到类似于咨询领域这样的困惑。或因各种考量,确实在某些应用领域,国产化成必然,但是国内厂商如何跟上呢?而在更广泛的企业应用市场,无论是国际、国内厂商近年的数字并不算好看,这个根源又在哪儿呢?记者也特地和国内的一些行业用户做了一番了解,看到最后尽是满满的伤感:当各种所谓替代和不可替代、机会和挑战的声音在市场上响起时,我们并没有冷静下来去看看企业用户的需求和选型采购标准。其实他们的选型标准一直都在那里,他们一直等待着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厂商的改变。
信息化水平在提升 但选型标准从未改变
我国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开始的时间和经历的历程都不一样,但是从采访的各行业的CIO来看,我们也会发现基本上各行业的信息化多数完成了设备产品的“堆砌”,已更多的转向了业务驱动这个层面。
佛山市政府12345中心副主任关亮就指出政府信息化在这个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在2000年一直到2006年这个阶段,政府信息化也包括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都是放在购买设备和建立数据中心层面。 ”
其实不论哪个行业,信息化有开始的早晚之分,但是基本上我们可以屡出一定的发展规律。多数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再从多到全的阶段。在最开始的从无到有的阶段,信息化还是偏重了将硬件和网络搭建起来,整体来说IT系统和方案偏向硬件。而在从有到多的阶段,已经开始纳入更多的应用系统了,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应用系统和中间件层面。如今,企业信息化从多到全,其实也是转向业务驱动的过程,这个阶段更重视综合性的与业务关联紧密的IT方案和技术。
每个阶段呈现的特点不一样,那在选择IT供应商时的标准又是否会不一样呢?
在采访中,发现其实企业的选型标准从始至终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改变的只是说针对不同的业务做不同的考量。
比如民生保险的CIO李福宇接受采访时就说:“从我们的行业特点来看,保险行业对数据的安全和系统的稳定性有特别高的要求,所以从一开始的IT产品和技术选型上,被认为传统的IOE框架还是占了很大的比重。”据介绍,在这个领域,从硬件设备的小型机、存储、网络等到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等系统软件,国际厂商一直占着相对主导的地位。
当然并不是所有行业的国际厂商占有比重都很高,每个行业的特点不一样必然带来选型的多样化。北京东方中科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电子测试测量领域的综合服务商,上游有厂商、下游有客户的中间商。其CIO金春姬就指出其企业信息化的重点还是放在了进销存管理和全面流程化管理层面。但是无论是2004年选择国际厂商作为ERP供应商,还是如今选择国内的流程管理厂商,其标准都是一样的。
“我们的标准有三个方面,一是供应商本身的成熟度,二是其整个实施团队的能力,三是会考虑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长期综合费用。虽然后来选型的产品和方案随着信息化的进程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标准基本一致。”
前上海英联食品有限公司CIO孙伟也告诉记者其所在行业选择IT供应商的标准也基本是在供应商资质、服务质量、价格、核心技术等几个方面。
这些观点,我们在北京人民医院CIO刘帆那里也得到了印证。刘帆告诉记者,在医院这样一个领域是无法容忍系统出问题的,所以IT供应商本身的成熟度很重要,尽管有些厂商可能确实很创新,但是其成立时间确实太短,“我们确实无法完全信任。”
在其他的企业CIO采访中,记者也能深刻感受到企业在选型供应商的标准从本质上并未有太大改变这一事实。
但在多数企业里国际和国内供应商的产品和方案的比重是在一步步缩小的。如在最开始的起步阶段,国际厂商所占比重确实较多,而在近年国内厂商也在逐步赶上。这里面的原因更多是在于一方面企业信息化进程和诉求确实在改变,另一方面也源于国内厂商的逐步成熟。
国际厂商不再是导师 国内厂商不再只是学生
从一开始我们讨论国产化的话题时,无论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国际厂商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危机。这个危机的背后的声音是:国际厂商不再是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导师。
在采访中,很多企业CIO都指出最开始的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也是在依赖国际厂商先进的技术和建设理念,这一切都是企业自身不具备的。而那时国内厂商也并没有很多行业建立一套自己的服务理念。所以,国际厂商在国内企业信息化最初的阶段责无旁贷的担任了导师的角色。
国药集团CIO雷万云告诉记者,不能否认国际厂商在最开始,也一直到现在在一些方面的技术和方案优势。“比如在数据库建设方面,目前国内确实没有找到太好的替代品。”人民医院的刘帆也指出,无论是他们选型国际的ERP厂商,还是数据库厂商,基于很大原因确实是国际供应商的产品和方案在应用场景各个层面考虑的更加周全。
国际厂商的优势一直存在,那为什么他们不再是导师了呢?
我们前文也提到国内企业信息化分了各种阶段,随着各个阶段的推进,企业自身和企业CIO的水平都在提升。企业在新一阶段的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不再完全依赖供应商的理念,而是有着自己的一套明确的需求和愿景。
而企业在选择帮助自己达成这个愿景的供应商时,目光也不再只是放在国际厂商层面了。东方集成的金春姬就指出,目前国内厂商确实有了很多的进步,他们在本土化的很多方面都做相对出色。刘帆也指出:“我们买来的很多国际厂商的产品和方案多数是个壳子,最后帮我们理解和实施的依然是国内厂商。”
这几年,国内厂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已经在一些领域开始和国际厂商去媲美了。比如去年炒的很火的去IOE,就有让很多人关注国内硬件设备的成长。佛山政府的关亮就指出,目前政府领域的而一些硬件产品就是国内的品牌,因为技术多数也跟的上,同时性价比和后期服务都相对有优势。
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确实很多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某些环节,在重新选型供应商或者要开始建设新的项目时,已经有了更多的国内供应商参与评标。“在了解我们的一些需求上,以及服务上,国内厂商确实有着其优势。”刘帆指出。
所以,国内的厂商也不再只是一个学生,也开始在积极拓展自己的市场。
但是这个市场拓展完全靠着“国产化”这股东风就够吗?国际国内厂商的优劣势,真正的评判者还是企业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