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集成  系统集成  弱电  软件  kvm  服务器  思科  拼接  视频会议  SFP 

OCR技术:让计算机像人一样阅读

   日期:2015-04-09     浏览:37    评论:0    
核心提示:OCR技术:让计算机像人一样阅读

把手机摄像头对准菜单上的法语菜名,屏幕上实时显示出翻译好的中文菜名;将全世界图书馆的藏书转化为电子书;街景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拍摄街景的同时也从街景 图像中自动提取文字标识,让地图信息更丰富更准确……这些场景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关键技术——OCR (Optical Character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

    鼠标发明人Douglas Engelbart曾经针对人工智能的简称AI提出了另一个理念——Augmented Intelligence,增强智能。在他看来,人已经足够聪明,我们无需再去复制人类,而是可以从更加实用的角度,将人类的智能进一步延伸,让机器去增强人的智能。

    智能眼镜就是这样的产品,去超市的时候带上一副,看到心仪商品上的文字,自动搜索出详细信息:生产商情况、在不同电商平台的价格等等。让智能眼镜读懂文字的正是OCR技术。OCR本质上是利用光学设备去捕获图像,今天可以是手机、照相机,未来可以是智能眼镜、可穿戴设备等,就像人的眼睛一样,只要有文字,就去认出来。

    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OCR在未来工作中的应用场景:每次工作会议后,无需再把白板上的讨论内容抄写下来,然后群发邮件布置任务,只要将白板用手机等智能设备拍照留存,系统便能自动识别并分检出相关人员的后续工作,并将待办事项自动存放到各自的电子日历中。

    事实上,我们已经向这个场景迈进了一步,微软前不久推出的Office Lens应用,已经可以通过视觉计算技术自动对图像进行清理并把它保存到OneNote,而OneNote中基于云端的OCR技术将对图片进行文字识别,随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可编辑、可搜索的数字文件,为上述未来应用场景打下基础。微软几年前推出的手机应用Translator,除了支持文本和语音翻译外,还能用手机拍摄不同语言的菜单或指示牌,翻译结果立即浮现于原文之上。

    回过头来看,OCR技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早在20世纪50年代,IBM就开始利用OCR技术实现各类文档的数字化,早期的OCR设备庞大而复杂,只能处理干净背景下的某种印刷字体。20世纪80年代,平板扫描仪的诞生让OCR进入商用阶段,设备更为轻便灵巧,可以处理的字体数量也增多,但对文字的背景要求仍然很高,需要很好的成像质量。

    平板扫描仪对印刷体文本的识别率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达到99%以上,可谓OCR应用迎来的第一个高潮。当时最著名事件是谷歌数字图书馆,谷歌还申请了图书扫描专利,实现了批量化的高速扫描。在此期间,手写字体的识别也在并行发展,被广泛用于邮件分拣、支票分类、手写表格数字化等领域。

    这样的成就一度让大家误以为OCR技术已经登峰造极,但从21世纪开始,准确地说是自从2004年拥有300万像素摄像头的智能手机诞生之日起,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随手拿起手机拍摄所看到的事物和场景,而此类自然场景中的文字识别难度远远高于平板扫描仪时期,即便是印刷字体,也不能得到很高的识别率,更别说手写体了。学术界因此将自然场景中的文字识别作为全新的课题来对待。

    与此同时,云计算、大数据以及通讯网络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智能手机的24小时在线,前端采用手机摄像头进行文字捕捉,后端可以对其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二者的结合让OCR的未来应用模式充满想象。因此,对OCR的研究再度成为学术界的焦点,无论是前端识别技术还是后端的关联应用领域,都有着无限可能。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1008917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