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评论(岳明)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评价运营级WLAN,真的可能是个伪命题。
日前,工信部公布了2015年9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9月,基础电信企业加大了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新增移动通信基站68.0万个,总数达到了407.7万个。其中3G/4G基站总数达到294.4万个。但与狂飙猛进的蜂窝移动通信相比,WLAN公共运营接入点(AP)总数595.8万个,比上年末减少8.7万个。
一个简单的数字背后,也折射出了WLAN公共运营市场上的困境,是时候好好考虑下将来该怎么做了。
一度疯狂
在2012年的时候,基础电信企业开始了大规模的WLAN建设,其中尤以中国移动最为卖力。
中国移动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规划,计划在三年时间内建设600万个AP。与大规模的网络建设相对应的是,中国移动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口号---四网协同,把WLAN提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作为产业链的主导厂商,中国移动此举几乎改写了产业格局。大量的专业WLAN厂商,诸如弘浩明传、傲天动联等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曾经的系统设备厂商,诸如华为、中兴也加入进战团。这些新加入的厂商和原来华三、锐捷、思科、摩托罗拉这些传统厂商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价格战横行,竞争已经没有下限。
在中国移动的带动下,电信和联通也加入到运营级WLAN的部署计划中来。但说不上这算不算幸运,受制于投资能力,电信和联通在WLAN上的投入并不是很大。在三家运营商的集体拉动下,国内WLAN市场被完全扭曲了,整个产业链陷入了疯狂之中。
一度迷茫
当WLAN部署形成了初步规模之后,运营商们开始困惑了。
首先是技术上的困惑,部署下去的AP热装冷用,用户体验不好,分流效果也不明显。面对这些问题,运营商想到的是“改良”,比如要求设备商推出些新的网络规划优化解决方案、简化网络认证方式等。
但现在来看,能用技术手段解决的都不是问题。更让运营商们困惑的是,如何将WiFi与蜂窝网络进行协同运营,业界甚至有观点认为,运营商天生就不适合做WiFi。
其实,对于WLAN争论的背后是运营商对于商业模型的再次思考。随着移动宽带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数据业务正在逐渐取代话音和短信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但WLAN天生就不是为移动宽带业务准备的,就像是一头牛,你再怎么培养再怎么伪装,它也不会变成一只马。
特别是对于中国移动而言,当TD-SCDMA网络和终端都走向成熟,特别是TD-LTE都开始向自己招手之后,对于WLAN的热情就开始下降了。而中移内部对于WLAN的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点,当部分省分没有规模部署WLAN而是选择固网宽带,反而取得不错战绩之后,WLAN的命运也就确定了。
伴随着WLAN的被“雪藏”,产业链陷入了一片迷茫之中。运营商无非就是损失点投资,承担点骂名,战略还可以再做调整,但很多设备厂商却已经无路可退,游走在了破产关门的边缘。
重整山河
仅仅是通过网络建设和运营调整,显然并不能解决当前的难题。为此,运营商们开始求变。
以中国电信为例,它制定了详细工作规划,在产品、运营、业务平台、网络建设、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布局:比如产品方面的六统一,全国集约化运营。
同时,为了加快网络建设提升网络规模,中国电信在WiFi热点建设模式上开始广泛吸纳社会资源。新拓展AP 以他建为主,自建为辅,自建AP需选取有商业价值场所,按订单开展建设,作为引导性建设。
作为曾经的龙头企业,中国移动也在积极求变。它基本上放弃了以前的那种大规模集采与建设的方式,开始转向通过集团政企客户WiFi覆盖的业务需求导向,驱动WLAN网络运营模式由前向运营向后向运营进行转变,以对满足政企客户个性化业务需求的能力。
话说回来,WLAN到底有没有价值?虽然运营商在反思调整,但一些互联网和WiFi网络运营商等主体纷纷进入市场,展开异质化竞争,产业的生态系统正发生剧烈的重构。伴随着WiFi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商业WiFi的运营还将会出现新业态、新模式。而在这个重构的过程中,运营商将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